- A+
嫁來台灣22年,從「大陸新娘」變成「新住民」,在政府不斷宣導下,包括政策及社會氛圍,對外籍配偶的態度變友善了。鄒月英努力融入社會,建立人脈網絡,如今他鄉也已變成她的第二故鄉。味蕾感受的變化,大概最能具體描述鄒月英面對今昔兩個家鄉的複雜心情了。剛來台灣時,她總覺得這邊的飲食味道太淡吃不慣,但在台灣住了22年之後,再回大陸老家,反而吃不習慣那邊的菜了。
鄒月英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1994年因為結婚來到台中,成為「梅州新娘」、「客家新娘」就這麼定居下來。儘管兩岸都是華人社會,初來乍到時,生活上的許多環節還是讓她感受到不少文化衝擊。「這邊海產很多,很多我以前都沒看過。」看著周遭人大快朵頤,不少食物她到現在還不敢嘗試,「那些鯊魚、鮭魚、蚵仔煎、臭豆腐,我從小沒吃過,現在還是不太吃。」
由於嫁來台灣的時候,兩岸剛開放不久,走在外頭,她經常感受到其他人的異樣眼光,像去市場時,對方聽到她的口音會說:「你不是本地人,你是大陸妹喔?」在家當了3、4年家庭主婦後想出去找工作,更是碰到不少軟釘子,很多企業會告訴她:「我們不用外籍的。」所幸,個性開朗的鄒月英一直都勇於走出去,到處交朋友。孩子小的時候,她常常帶去公園運動,慢慢認識其他新住民,大家聊著聊著,有問題就互相討論、互相支持。孩子上小學時使用的注音符號,她在大陸根本沒學過,繁體字和簡體字也不一樣,為此,她特地去上識字班,和孩子一起從ㄅㄆㄇㄈ學起。
後來,她去戶政事務所洽公時,無意間看到「台中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的月刊,簡直如獲至寶。原來這是由台中市社會局委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辦理的機構,以個案管理的方式服務新住民家庭。她打電話詢問,發現這邊有許多法律、親子相關課程,相當實用。鄒月英〈左〉遇到不懂的法律問題,便向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求助,後來都順利解決。
2、3年前,鄒月英的兒子剛滿18歲,騎機車時與對方擦撞,一直無法調解成功,警察局說要重新鑑定,讓她不知如何是好。徬徨無助之際,她突然想起之前在這邊上過的法律課程,於是打電話尋求協助。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立刻派了社工及律師陪同,出面協助調解,讓事件圓滿落幕。「對新住民來講,有些法律問題不太清楚,親朋好友當然可以問,但有的人也不懂,這邊的社工都很親切、熱情,可以得到比較完整的答覆。」鄒月英說。
除了諮詢服務,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也舉辦不少活動,像每個月至少有一次姐妹會,鄒月英都積極參與,她沒有上班的時候常常跑去找朋友聊天,建立起更完整的社會網絡。「大家都是新住民,可以分享一些經驗,例如市場、學校、幼兒園那裡品質比較好,那裡有工作機會,彼此相互交流。」鄒月英走入教會後,認識許多在地人,讓她的生活圈更能融入台灣社會。
為了孩子,她也走入教會。一開始是因為教會辦了許多親子活動,她覺得有趣就帶著小孩參加,現在兩個兒子都已經上大學,不跟著她了,但鄒月英還是喜歡去,6年前並受洗成為基督徒。在教會中,她認識了許多在地人,讓她的生活圈更加開闊,更加融入台灣社會。
鄒月英當初來台時是26歲,原本在深圳的羊毛工廠工作,用十幾種顏色的線在羊毛衣上繡花。來台後嫁為人妻、為人母,先是從事餐飲業,目前則擔任居家服務員。這麼多年下來,她感受最深的變化是,「現在社會對新住民比較尊重了,慢慢覺得自己很有價值。」以往不論是政府政策、旁人有意無意的眼光,或是求職上的挫折,經常讓她覺得自己像二等公民;但近年來,在政府慢慢宣導下,她感受到社會對新住民的觀感已經逐漸改變,找工作也較為容易。像潑水節雖然是泰國的節慶,但台中市政府都會邀請所有新住民一同參與,她常拿了單子也跟著一起去,覺得相當有趣。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最喜歡台中的一點,就是這裡到處都有圖書館,除了美術館、科博館,住家附近還有西屯圖書館,都是她從孩子還小時就常常一起去的地方,「台中很有文化氣息,人文素質很好。」
來台22年後,即使口音未改,但每隔幾年再回老家,她卻有點不習慣了。從小在家裡吃爸爸用自己炸豬油炒的青菜長大,想不到在台灣吃植物油習慣後,回家再吃反而覺得油膩了,「我居然會不喜歡從小吃到大的東西!」對於這樣的改變,連她自己都覺得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