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有意娶大陸新娘,都必需知道娶妻容易相處難,婚姻是必需認真去經營的。而婚姻經營的第一步就是溝通,所以如果您是娶福建新娘,我們希望您能多瞭解福建的文化、風俗等。所以,今天就來為您介紹福建惠安影雕。
惠安,是遠近聞名的“石雕之鄉”,分佈在福廈路兩側的近百家石雕工廠競相在“家門口”陳列出自家的得意之作,使這裡形成了一條“石雕長廊”,但經過的人或許不知道,在這些形制巨大、氣度雄渾的石雕群的背後還隱藏著一種婉約細膩的石雕門類——影雕。
這種起源于清康熙年間惠安石雕大師李周的“針黑白”工藝的雕刻技術,需採用粗細不同的各種微型鋼釺在厚約1.5釐米、磨得鋥亮的青石板上,靠著鉛點的大小、深淺、粗細、疏密和虛實的有機結合,精心雕琢,聚點成像。因其雕刻形象逼真,猶如攝影,故名為“影雕”。
在惠安打聽“最好的影雕師傅”,幾乎人人都說“劉碧蘭”。而謙虛的劉碧蘭則說她“只是比較早開始做影雕而已”。惠安影雕技術成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72年,劉碧蘭作為學徒進入當時的泉州石雕廠學習影雕製作,很快便成為影雕製作的骨幹。
在所有的雕刻題材中,人物的塑造都被公認為是最有難度的,而劉碧蘭卻恰恰最為擅長人物雕刻,尤其是讓所有雕刻師都畏懼三分的眼睛雕刻卻是劉碧蘭的拿手絕活,不論是妙齡女子的剪水雙瞳,還是英雄人物的炯炯大眼,都能在劉碧蘭的巧手雕琢下熠熠生輝,栩栩如生。由於她在雕刻人物肖像方面的特長,在那個年代,劉碧蘭創作了大量我國國家領導人及世界政要的影雕肖像,甚至還被外交部選為外交禮品。
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民俗圖景、風景油畫以及憨態可掬的動物、雄偉壯麗的河山都被她巧手拈來,幻化做一幅幅立體逼真的影雕。過去,學習影雕需要先學三年繪畫,再練三年雕功,一般要六年左右才能出師。而據劉碧蘭介紹,現在很多師傅是一邊學一邊做,已經沒有絕對的出師時間,但好的美術和書法功底依然是做影雕師的一個先決條件。
由於“影雕是聚點成畫,點多的地方呈白色,點少的地方就呈黑色,利用明暗對比來凸顯一種立體感”。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鑿點的基本功了”,劉碧蘭一邊說,一邊伸出一雙男人般的大手介紹道,對於小點的要求是均勻並有一定的密度差異,因此“鑿擊時力度不能太大,否則容易使小點過大影響畫面品質甚至損壞石板,力度太小則可能根本無法留下小點,同時,鑿擊還要有一定的節奏,才能確保密度均勻,這些都只能通過影雕師的悟性和長期的訓練來把握”。
有人說,影雕是石頭上的刺繡,有人說,影雕像油畫一樣有"足以亂真"的效果,但劉碧蘭說,"刺繡壞了可以拆了線重繡,油畫壞了可以塗了再來,但影雕一壞就廢了,只能給學徒做練習",所以影雕製作可以說是"容不得差錯"。
在影雕製作室,除了特製的木畫架之外,每個工人身旁都散放著一些“奇特”的工具,其中有一種是繃著網狀塑膠條的椅墊,工人們說這是用於墊高作畫的,同時,“也能緩解坐久了硬木凳的疼痛”。另外還有一些木板則是用於墊高腳面的,畢竟,工人們“有時一坐就是一天,站起來渾身都酸”。
賦予影雕斑斕的色彩是影雕人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的革新,但由於石雕固有的特性,水性顏料會四處漫洇,油性顏料則一抹就掉,很難使石板“吃進”顏色,更不用說進行固色了。近幾年,劉碧蘭使用丙烯成功創造出"彩色影雕"並通過對影雕的防水處理解決了固色的問題,使得影雕真正成為一種“不朽的藝術”。
隨著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劉碧蘭時常受邀前往東南亞等國家進行影雕創作展示,最讓她自豪的是有一次她去韓國參加展示,人們對她的影雕作品讚不絕口,通過翻譯告訴她“太神奇了,中國人的頭腦簡直是電腦”。
我們是專業大陸新娘介紹的婚姻媒合,協助有意娶大陸新娘的單身男性順利透過相親方式娶到大陸新娘,但還是建議多瞭解大陸新娘的成長環境與文化習俗等,才有助於溝通相處,讓與大陸新娘的婚姻更幸福美滿。
當您到福建相親娶福建新娘時,就可以與福建新娘共同去欣賞這著名的福建惠安影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