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客家武術淵遠流長,在台灣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先民渡海來台開墾,由於盜賊猖獗,為了要保護身家財產,於是先民請來了武師,教導族人武藝,早年在桃竹苗以及雲林崙背等地,練武風氣很盛行,也有不少的流派,像西螺七欠是布雞拳、金鷹拳的大本營,北部客家莊則以流民拳為主,但不管哪一路拳法,目的都是為了保家衛國練武強身,「崇武尚義」的精神也讓客家武術,獲得了「義勇之拳」 的封號。
紅色的西螺大橋,是濁水溪上鮮明的目標,由北往南走到橋的另一頭,不但是台灣的魚米之鄉雲林,同時也是台灣的武術之鄉,西螺七欠。
1661年張廖族人的祖先,渡過黑水溝,在今天的崙背、二崙以及西螺一帶定居經商,由於當時盜賊土匪橫行,張廖宗親便將25個聚落的族人,分為7個角落,分別由七位「頭人」帶領,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
到了清朝末年,官府無力維持治安,加上七欠居民時常和原住民、福佬人發生衝突,於是張廖族人再從福建詔安,請來福建南少林拳傳人,教導族人習武。
除了眾所皆知的七欠武術,其實在北部的客家莊,也流傳了另一路拳法「流民拳」。拳風剛猛有勁的客家流民拳,是早年戰亂時,客家人到處遷徙流浪,為了自保所學的拳術,流民拳因而得名,雖然拳術基礎出自於中國南拳系統中的詠春、洪拳,卻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招式。
集各家武術精華於大成的流民拳,注重實戰技巧,講求近距離連消帶打,曾奪得1991北京搏擊比賽冠軍,也一度是軍警特勤單位必習之武術,雖然招招是絕招拳拳中要害,但客家人卻不隨便動武傷人,練精更要練氣,強調忠義保家園來傳承武術,因此流民拳,也被稱為「義勇之拳」。
從戰亂發跡而起的客家武術,歷經了百年的風霜,在槍砲彈藥時代,拳頭幾乎無用武之處,但練武強身的概念,仍然歷久彌新。
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工商業的發展,鄉下年輕人都往都市討生活,社會安定,也讓習武風氣武術跟著沒落,但仍有不少老師傅,卻仍然默默推廣武術文化,要讓客家人的尚武精神,永遠留存。
在台灣要看到或要學習客家傳統武術或許不難,但如果要娶到還堅持傳統客家精神、勤儉持家的客家新娘就有點難度。而作為客家之都的梅州不僅擁有和保存著最典型的客家傳統文化,在客都梅州的客家人更仍然保有客家的傳統與精神不變,然後,梅州的客家女性更是仍然保留客家勤儉持家的精神。
所以,不少人認為若有意娶大陸新娘,尤其是想娶仍然保持客家精神的客家新娘,梅州新娘就是不錯的選擇;但請尊重包容彼此的差異,用溝通化解紛爭,用心經營與梅州新娘、客家新娘的兩岸婚姻,這樣才能甜蜜幸福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