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現代社會對年齡段的區分並不注重,用得多的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籠統的概念,然而古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還是很多的,有些稱謂至今還在用,大陸文化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常見的30個稱謂。
1.繈褓——指不滿周歲
2.孩提——指2~3歲
3.髫年——指女孩7歲
4.齠年——指男孩8歲
5.總角——幼年泛稱
6.黃口——指10歲以下
這個稱謂大家在古裝電視劇裡經常聽到,如“你這黃口小兒……”
7.金釵之年——指12歲(女)
這個詞用現在得比較少,知道的也少
8.豆蔻年華——指13歲(女)
好吧,我承認中學時候寫作文經常用這個詞,實際上那會兒根本不知道豆蔻年華到底是多大
9.舞勺之年——指13~15歲
10.束髮:指青少年
這個詞沒有那麼具體了,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中說:“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及笄之年——指15歲(女)
古言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詞彙,相信愛看小說的妹子一定知道,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破瓜年華、碧玉年華——指16歲(女)
年方二八,就是16歲啦,碧玉好理解,破瓜……我一開始以為是那啥的意思(不要問我那啥是哪啥,你們懂,捂臉遁……),後來發現,前人對破瓜這個詞的淫化和誤解是有過糾正的,如袁枚的《隨園詩話》這麼解釋:“古樂府:‘碧玉破瓜時。’或解以為月事初來,如瓜破則見紅潮者,非也。蓋將瓜縱橫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歲解也。再如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13.舞象之年——指15~20歲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禦。”《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14.桃李年華——指20歲(女)
二十歲,不論古今,都是女子最美好的年華啊。
15.弱冠——指20歲(男)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16.花信年華——指24歲(女)
17.梅之年——指到了出嫁的年齡。(或者說摽梅之年)
梅子成熟後落下,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詩.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說,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只剩七個梅子了;要找丈夫麼,快趁吉日良辰。(我感覺這就是古代版的大齡剩女……)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這個詞不陌生,我們經常聽到“待字閨中”。
19.半老徐娘——指至30歲(女)
20.而立之年——指30歲(男)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21.不惑之年——又稱強壯之年,指40歲(男)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22.艾服之年——又稱知命之年、知非之年、年逾半百、大衍之年,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不過,人們大多記得的是《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3.花甲之年——又稱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指60歲
這個稱謂與天干地支有關,我們知道,60年為一個甲子,花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24.古稀之年——又稱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
杜甫《曲江》詩中寫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25.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頭髮白了,自然就是指老了嘛,《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26.杖朝之年——指80歲
27.耄耋之年——指80~90歲
28.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個我沒有注意過,人長壽頭髮會變黃嗎?
29.鮐背——也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30.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在《次韻子由三首》中寫道:“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古人對年齡的劃分如此明晰,在我看來,體現的是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因為不論什麼時候,對於生命個體而言,都是特別的,每一個階段都值得紀念,才府的家人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