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南華又廬建於光緒三十年(即西元一九○四年),是梅州地區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該房屋外觀宏偉,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屋內分上、中、下堂,二樓共八堂,左右兩側各四堂,屋背有果園,全屋共有一百一十八間房。近年來因其建築造型獨特,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色,吸引了眾多的觀光者。
南華又廬坐落在麓湖山下的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在這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僑情的華僑之鄉裡,南華又廬在眾多風格各異的客家民居中尤顯出色。南華又廬也叫做"十廳九井",建於1904年,是梅州地區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華又廬為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輝)所建。堂內懸有"南華又廬"匾額,題有"光緒三十年",即1904年竣工。門聯為"南華節度,華國文章",有其典故。潘氏起源于周,畢公子季孫食采邑于潘,因以為氏。晉中牟潘岳,官居著作郎,以文章傳世,名滿天下,故稱"華國文章"。北宋名將潘美,于宋初率軍南下,克南漢,定江南,累官忠武軍節度使,故雲"南華節度"。潘岳、潘安均為潘氏遠祖,故南口潘氏先有"南華廬",今日尚存。而潘祥初亦喜愛傳統,故將新居命名為"南華又廬"。
南華又廬造型獨特,亭臺樓閣俱全,雕龍畫鳳,屬於典型的客家圍屋。房屋外觀宏偉,占地1萬多平方米,屋內分上、中、下堂,二樓共八堂,左右兩側各四堂,屋背有果園,全屋共有118間房,大小廳堂幾十個,所以被稱為"十廳九井"。據說,光建這座房屋就用了18年的時間。屋內各堂既可獨立又可連體,有"屋中屋"之稱。
走進南華又廬,可以看到,房屋的中軸線上分別是上、中、下堂。中堂供奉著"又廬"創建人潘祥初先生的靈位。兩邊各有四堂,是潘祥初為8個兒子安排的套間。其實每一堂就已經是一座獨立的圍屋,裡面相通,面積很大。在圍屋的後面是枕房,各堂的廚房都集中在這裡。枕房上面有炮樓,是防禦工事。後面還有一個大果園,種有各樣嶺南佳果。房屋的左右兩側分別是花園和畜舍。圍屋裡面到處雕樑畫棟,華麗非凡,連牆腳都有淡雅的壁畫。屋內還建有"魚樂"戲臺,據說是當年看戲打牌的地方。整座住宅內設有合理分佈的"自來水"設施,原設計是從山上引水,水分幾路從後屋進入室內,經各用水區域流到排水系統的集水渠,然後彙集到屋前的集水總渠,再進入河流。
100多年前,年僅17歲的潘祥初為了生計,漂洋過海到印尼謀生,積累了一筆財富,回到香港和親戚合作開辦了"萬通安記"——當時香港有名的錢莊。從光緒三十年開始,從海外運回了水泥、石灰、玻璃、鐵花等上等建材建造此屋,歷時18年之久。潘祥初八個兒子分居"中、興、伊、始、長、其、發、祥"八堂內,各堂既可獨立又可相連,人稱"十廳九井",又有"屋中屋"之稱。
在村子的右邊,一座百年歷史的毅成公家塾,木棚瓦面,莊嚴而靜穆,它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歷史見證。客家人由於舉族遷徙,故形成了其聚族而居,聚族而教,在每個古村落甚至大圍屋中都設有學堂、私塾。這家毅成公家私塾由潘氏僑胞潘立齋、潘祥初兩先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出資建造,是梅縣南口鎮安仁學校的前身。私塾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為"回"字形二層建築,中間空地為花圃,便於採光美化,後為單層建築,前後與大山融為一體,故樓下樓上的廳房並不一一對應,而圍牆西式漏窗上的梅花和銅錢,則寓意了客家人告誡子孫"梅花香自苦寒來","書中自有黃金屋"。
塾內兩株隨同建房而種的濃鬱蒼翠,高聳挺拔的鴛鴦銀杏古樹,百年來的歷史在它們身上留下斑斑痕跡。這裡曾經桃李芬芳滿天下,近代的潘立齋、潘祥初等一批知名華僑企業家,與楊振寧齊名的世界量子化學專家潘毓剛教授、經濟學家潘汝瑤教授以及潘奮南、潘嵩保、潘鐸元、潘君勉等一批專家教授、軍政要人和富商巨賈都是從這家百年的私塾中走向世界。
客都梅州不但有保存良好的客家民居,客都梅州的客家人更仍然保有客家的傳統不變,尤其梅州的客家女性更是仍然保留客家勤簡持家的精神。因此,目前許多有意娶大陸新娘,尤其是想娶仍然保持客家精神的客家新娘的台灣男性,都會認為梅州新娘就是不錯的選擇;但請注意:兩岸成長環境畢竟不同,如果真的娶梅州新娘、客家新娘請尊重包容不同的習慣、文化等差異,用溝通化解紛爭,用新經營婚姻,才能讓兩岸婚姻甜蜜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