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現今不少人為了娶大陸新娘而到福建相親娶福建新娘,而福建新娘中來自泉州的也為數不少,所以若能多瞭解泉州的文化習俗將有助於與來自泉州的福建新娘溝通相處,進而促進與福建新娘的婚姻美滿,所以為您介紹福建泉州人的酒文化。
泉州人與酒,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有人說,要瞭解泉州人,或者要和泉州人聯絡感情,應該先學會三件事:閩南話、喝酒和猜拳。在泉州,喝酒時猜拳是不可少的,有喝酒的地方,就能見到有人鬥酒,就能聽到吆三喝四的猜拳聲,其熱鬧程度,不僅在福建,既便在同屬閩南地區的廈漳兩地,與之相較也要遜色許多。
泉州人豪爽,表現在酒桌上就是豪飲。聽說廣州人喝啤酒,是一瓶一瓶地叫上來,一瓶喝完了再叫一瓶。在泉州,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一上桌,如果主人叫一聲:“老闆,啤酒來一瓶!”在座的客人肯定會目瞪口呆,對客人來講,這簡直是一種褻瀆。不管喝得完喝不完,主人都會大喝一聲:“老闆,啤酒來一箱!”我有個朋友到香港旅遊,邀一同伴到飯館吃飯,叫老闆上五瓶當地的啤酒,那老闆一臉迷茫的神色,端上酒後,卻"啪啪啪"地把五瓶酒全給打開了。我們都知道,啤酒開蓋後放久了就會變味,所以開蓋後就得儘快喝完,一下子開了五瓶,把這兩人當牛伺候呀,這老闆當然免不了被他們一頓罵。當兩人把酒喝完再要五瓶時,那老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有點"三碗不過岡"的架勢。看來港粵很多事都是相同的。
其實,泉州人並不都是好杯中物的癮君子,在酒場上叱吒風雲的大部分人在家裡並不喝酒。喝酒對大家來講是一種應酬,是一種社交活動,是一種聯絡感情的好辦法,也是一種瞭解對方的好方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泉州民營經濟迅猛發展,下海經商的泉州人比比皆是,談生意、簽合同、搞項目、“跑”關係,官場和商場上的許多難題都能在酒場上迎刃而解。這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意經,泉州人念得不比外地人差。當然,由此滋生了許多腐敗問題,但這不是本文要談的內容。
在酒場上鬧得歡的,為泉州酒文化推波助瀾的主角其實是泉州的平頭百姓,所以,真正想瞭解泉州人的性格和泉州酒文化的內涵,就應該到那些普通人中去。泉州人生性豪爽大方,好交朋友,愛熱鬧,喜歡紮堆。一兩朋友相邀去酒店飯館吃飯,手機一呼,短短時間裡,就能招來一幫人,沒吃兩口菜,就開始推杯把盞地熱鬧起來。對大家來講,赴宴的目的不為吃,而為喝;不是品酒,而是鬥酒;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講形式,只講氣氛。在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這裡講的是鬥酒而不是拼酒,真正的泉州酒文化講究的是鬥智而不是鬥勇,鬥的首先是心智,其次才是酒量。所以兩人單挑一杯一杯地對著幹的傻事在泉州並不流行,這種純粹拼酒量的方式也不受歡迎,雖然泉州不乏酒量大的人,但沒人願意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看到泉州人喝酒時拳歌不絕、沸反盈天的場面往往會得出"泉州人愛鬥酒"的第一印象,但深入瞭解之後便不難發現,泉州人劃酒拳,看上去粗俗平常,實際上卻是暗藏乾坤,大有玄妙。
泉州自古就是一個商業氣息濃厚的地方,據泉州社科聯主席朱學群介紹,泉州拳雖是中原酒拳的一種傳承,但在千百年的流傳演變過程中,酒令拳歌也受到泉州本土市井文化的深遠影響,尤其是泉州自古盛行的重商風潮,更是在泉州酒令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泉州自古海上交通發達,早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兩代更是進入了全盛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錨地,並一舉躍升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出一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各種膚色的外國人遠道而來。由於語言不通,好客的泉州人也只有用各國通用的美酒來款待遠來的客人,而劃拳這種簡單易懂的遊戲,也就成為商人之間互相溝通的"表達工具"。更有人風趣地聯想到,劃拳的動作其實也像是一種"砍價"的手勢,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你來我往的"砍價"攻勢之"淩厲"似乎絲毫不遜於言語上的激烈"交鋒",也許在那個時代,真有泉州商人就用酒拳跟外商比劃議價也未可知。
劃酒拳、行酒令不僅是古代泉商與各地商客飲酒宴樂的一種席間遊戲,即使在今日,它依然是泉州商人與外地商客打交道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節目,甚至還是一種商人之間交往締約的"隱形試金石"。
泉州商人自古便以豪爽大方、樂交朋友著稱于世,幾百年來,泉州商人中都流傳著一句亦莊亦諧的商業古訓,那就是"想要和一個人做生意,就要先跟他喝回酒",在有著悠久而又深厚的酒文化積澱的泉州人心目中,酒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對方的人品。所謂"喝酒現真身"、"酒後吐真言",泉商們認為,喝酒爽快、罰酒不賴的人為人也必定光明磊落,說一不二,是個理想的生意夥伴;而在劃拳時愛耍詐,好賴酒的人則大多精明狡猾,因此在談生意時就要多加小心了。自古以來,泉商們就在酒桌上,用酒令這種簡單又直觀的小遊戲,有意無意地檢視著生意的夥伴,也用甘醇的美酒和自身的熱忱與豪爽,不斷地將生意上的夥伴化為生活中的摯友。
泉州人愛劃拳,不僅能以此"考驗"著生意夥伴,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彰顯著自身的地域文化性格。泉州人劃拳,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拳不離拇",即不論要比劃哪個數字,一定要出大拇指。社會學家認為,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劃拳規則中,其實也在隱約折射著泉州人"愛拼敢贏",甚至有幾分"爭強好勝"、"誓爭人先"的文化性格。
另外,俗語雲"酒多傷身",因此,如今有不少人認為作為酒桌上助興遊戲的劃拳行令亦是不利健康的。而在舊時,劃拳卻恰恰是泉州商人們的一種保健行為,泉州人豪爽,經商交友,更是免不了要多喝兩杯。而舊時泉商們認為劃拳過程中,人們大力揮舞手臂,大聲喊出酒令拳歌有助於酒精在體內迅速發散,而劃拳猜數更是需要眼到手到、心到嘴到,是全身心的一種連鎖反應,這也有助於人在飲酒時活化腦筋,同時在記住他人出拳習慣的時候,也能起到鍛煉記憶力的功效。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有節制的劃拳飲酒確實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這或許也是泉州商人不論走到哪裡都愛和別人"比劃比劃"的原因之一。
泉州的酒令拳歌不僅廣泛流傳于整個閩南語地區,還隨著遠赴他鄉打拼開拓的泉商一同走向了世界。據說,在泉商眾多的東南亞地區,不少與泉商常有生意往來的商人們都會幾句地道的閩南拳歌。而在與泉州一水之隔的臺灣,飲酒宴樂之時,泉台兩岸的客商們總喜歡一起劃上一回原汁原味的"閩南拳",共同去體味酒拳中一脈相傳的兩岸濃情。
誠如一位遠遊海外經商多年的泉商所說,泉州人走到了哪裡,就把酒拳帶到了哪裡。對於泉商來說,酒拳中不僅暗藏著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文化性格,同時,也回蕩著鄉愁,回蕩著泉州商人對故鄉的依戀和深情。
目前,因為泉州的經濟狀況並不輸台灣,在娶福建新娘的兩岸相親活動中,已甚少有來自泉州的女性參加,以上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