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今天,如果到雲南地區娶大陸新娘,因為雲南有不少白族人口,所以是很有可能娶到白族的雲南新娘,所以就來簡單介紹白族的民族婚俗,希望能透過瞭解,增進與白族雲南新娘的溝通,讓娶白族雲南新娘的婚姻美滿幸福!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癡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
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洱海一帶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後,便請媒人到女方家來說親。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務是轉達男方家求親的意圖,誇讚準備聯婚的男女雙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許婚後,媒人便按約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請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帶禮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話。給女方家回話時,男方家還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對聯的上聯,交給女方對下聯。女方接到回話及禮物聘金以後,在男方送來的八字帖上對好下聯,然後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親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後,結婚之前一二個月,男方家要請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與女方家協商結婚日期,談妥彩禮數目。根據女方家的意願,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數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備辦嫁妝,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妝如數備辦以後送女方家,然後才最後確定新娘出嫁的日期。
迎親前後共需四天時間。第一天是賀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親一邊將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裝進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嚀,當晚還需要一位元女童來"暖被"。男方家則忙著搭喜棚佈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請一位父母雙全的一對男童來"壓床"。第二天為嫁日,由男方家備花轎組織迎親隊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來。新郎新娘進洞房後,人們給他們獻上意為先苦後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雙雙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親戚長輩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與新娘回門,拜見岳父岳母,認識親戚長輩。
蘭坪一帶自稱"那馬"的白族,家裡的女孩長到十五六歲以後,家長大多要在住宅旁為她建蓋一間小房讓她居住。晚上,小夥子們便結伴到姑娘的小房裡去拜訪姑娘,在小房裡,他們或彈口弦唱調子,或低聲細語,互訴衷情。夜闌人靜,雙雙困倦時,便和衣相儇,進入夢鄉。金雞啼鳴,小夥子才與姑娘依依惜別。如兩情相投,即可私訂終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今天,透過婚姻媒合到雲南相親娶雲南新娘,就算娶到白族的雲南新娘,也並不會被要求遵照白族的民族婚俗,但仍請尊重與包容雲南新娘與我們不同的文化風俗與生活習慣,才能與雲南新娘婚姻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