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泉州,是福建的老城,這裡講的語言就是閩南語,跟台灣的台語非常類似。因為語言類似,很多到大陸相親娶大陸新娘、尤其是要娶福建新娘的人也喜歡選擇泉州人當對象。如果選了泉州人當福建新娘,當然就要去泉州一趟,而既然去了泉州就可以和福建新娘順道遊覽一下著名的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相傳建殿時有紫雲飄繞蓋地,故又稱紫雲大殿。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是中國大陸最高的一對石塔。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雙塔歷經風雨侵襲,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其中東塔被列為1994年中國古塔郵票四圖案之一。
開元寺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開元寺的佈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曆二十六日,這裡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隻贔屭 。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西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簷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裡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 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裡,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西元 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西元 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範,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西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簷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複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 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 6釐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 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髮,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 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
戒壇之後,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裡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西元 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
我們是專業大陸新娘介紹的婚姻媒合,協助有意娶大陸新娘的單身男性順利透過相親方式娶到大陸新娘,但還是建議多瞭解大陸新娘的成長環境與文化習俗等,才有助於溝通相處,讓與大陸新娘的婚姻更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