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目前,透過相親方式試圖去解決婚姻問題,已成為許多台灣單身未婚男性的熱門選擇;有的人會試圖尋找婚友社的協助,但花了不少錢仍舊找不到滿意的對象後,才開始尋求一些大陸新娘介紹相關機構業者的協助。(可以參考:為什麼透過婚友社相親始終找不到適合的另一半呢?)
台灣人透過相親方式娶大陸新娘還是集中在娶大陸沿海一帶的大陸新娘,東北新娘也是最近才開始轉為熱門。至於雲南新娘就屬於小眾,比較少人娶雲南新娘,也因此在雲南也幾乎沒有兩岸的相親活動。
雖然,在雲南,幾乎沒有娶雲南新娘的兩岸相親活動,但是仍有不少因為工作、旅遊、親戚介紹等方式而娶了雲南新娘。而因為雲南有不少白族人口,所以如果是工作、旅遊、親戚介紹,是很有可能娶到白族的雲南新娘,所以就來簡單介紹白族,希望能透過瞭解,增進與白族雲南新娘的溝通,讓娶白族雲南新娘的婚姻美滿幸福!
白族是大陸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佈。
白族在歷史上曾經仿造漢字創製過方塊白文,並用方塊白文編撰過大量的書籍。雲南歷史上著名的史書《白古通記》原本即用白文寫成,後經四川人楊慎翻譯為漢文流傳至今。元末明初傅友德、沐英在雲南對白族文化實行殘酷的文化滅絕政策,焚毀了所有官方和民間的藏書,以致於後世無法系統瞭解當時的歷史和文字系統。從此白文基本上滅絕。流傳於民間的白曲歌譜尚用漢字白讀的方法來記錄白語唱詞,但是因為缺乏系統性和統一性而不能流傳到其他領域。現存最大的古白文材料是作於大理國時期的佛教寫經《護國司南鈔》,由漢字正文和大量的方塊白文旁批和附註組成。其中的方塊白文至今沒有被破譯。
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薑、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繡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白族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白族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髮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繡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白族民居多為庭院建築群,依經濟狀況,有「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五房四天井」等格局。白族人擅長木雕,建築上使用很多木雕修飾,特別講究門樓的裝飾性。大宅多建有簷角上翹、斗拱重疊並具彩繪的精美門樓。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 (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髒話,不准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白族傳統社會是一個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人們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釋儒道"三教同源""萬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點。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詞的含義是"本境最高貴的保護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備"的護衛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發展而來的宗教。相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形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為完整體系的宗教,並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構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約于隋唐之際傳入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闍黎",所以又名"阿闍黎(阿叱力)"教,稱其為"白族密宗"。盛行於南詔大理時期。大理國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為僧。國中男女都讀佛典、詩書,手不釋珠卷,因此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元明之後,大批漢族移民屯駐洱海地區,漢文化開始在洱海地區廣泛傳播,漢傳佛教逐漸開始取代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不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並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的權利和贍養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責任,人們把這種人贅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兒子招姑爺" 的俗話。
白族婚姻,雖受父母包辦,但青年人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如果戀愛關係確定,男子願意到女方家上門,在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訂婚時,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數人邀請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請賓客時,長輩要當著眾親友的面為他改姓取名。從此他就隨妻姓,不再使用原來的姓氏名字,並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後,男子結婚後在女方家成了一員,同輩人之間只能互相稱兄弟,禁忌把入贅的男子稱為"姐夫""妹夫"或"姑爺"。